大連理工大學“中暖殘途 白鴿寄愛”實踐團深入遼寧省沈陽市開展助殘實踐
大連理工大學“中暖殘途白鴿寄愛”實踐團深入遼寧省沈陽市開展助殘實踐,以多元視角探尋平等關懷之路。在遼寧省圖書館,成員們參與盲文書籍整理、制作明盲文繪本,于指尖觸摸間體悟知識無界的真諦;探訪中國獅子聯會沈陽代表處,從“紅羽毛助學”“圓夢站起來”等項目中,見證公益力量如何織就社會溫暖網絡;步入遼寧省科技館,聚焦眼健康科普與科技助殘展區,領略智能輔具為視障群體開拓的感知新維度;于遼寧應急救護培訓基地,系統掌握心肺復蘇、創傷包扎等急救技能,將紅十字精神熔鑄為守護殘障伙伴的生命盾牌;深入沈陽站社區與廬山社區,協助開展防盲義診,學習手工編繩就業幫扶模式,見證社區以技能賦能鋪就殘疾人尊嚴之路;走進遼寧省殘疾人康復中心,通過協助殘疾評定、檔案管理及腦癱兒童康復實踐,理解專業康復技術與人文關懷并重的深層價值,于海漫智慧養老中心,親歷“無光人生”的震撼,體驗視障群體突破物理與無形隔膜的雙重挑戰,更在前中國盲協主席滕偉明的分享中,理解平等關懷的真諦,指尖傳遞的盲文禮物“以愛為眸,共筑光明”成為雙向奔赴的溫暖見證,于國家輔助器具東北區域中心,沉浸式體驗科技賦能助殘行動的無障礙力量。


躬身實踐,方知責任千鈞。幾日行程中,實踐團成員深切體認到:無障礙建設需硬件設施與心靈接納同頻共振——無論是海漫智慧養老中心的凸紋餐盤、科技館的助盲設備,還是社區編繩的巧手生花,皆詮釋著“細節之處見平等”;公益事業貴在“出心出席”的持久深耕,如獅友們“四出精神”所昭示,微光匯聚終成星河;而應急救護與康復醫學的專業支撐,更揭示了助殘事業中“生命守護”與“尊嚴重塑”的雙重使命。每一次檔案整理、每一次輔具調試、每一次急救按壓,皆是青年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微觀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