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沒事找事”
“沒事找事”常被視作添亂,但對我市各級干部而言,這四個字應成為履職的“方法論”:找的是群眾急難愁盼的“心事”,是發展堵點難點的“要事”,是改革攻堅突破的“新事”。當前,鐵嶺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個別干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思維,恰是阻礙前行的“絆腳石”。
看看身邊:上了歲數的老人抱怨“養老金認證跑斷腿”,窗口單位卻守著“線上流程太復雜”的舊規,沒想過主動上門幫一把;鄉村振興中,有的村鎮守著優質農產品資源,卻等客上門、靠天吃飯,鮮少有人主動跑市場、找銷路,讓“鐵嶺特產”困在田間地頭;園區企業反映物流成本高,相關部門只當“傳聲筒”,沒想著牽頭協調物流企業、整合運輸需求,讓政策紅利卡在“最后一公里”。這些“等靠要”的狀態,看似沒出亂子,實則拖慢了發展腳步,涼了群眾和企業的心。
“沒事找事”,要在民生小事里“找牽掛”。老百姓的訴求不會自動變成工作清單,需要干部主動“上門問需”。就像有的鄉鎮干部,發現農村獨居老人做飯難,沒等上級部署,就牽頭搞起暖心服務,協調志愿者送餐,這便是把“沒事”當“有事”辦的擔當。民生工作不怕小,就怕“看不見”“懶得管”,主動俯下身聽、沉下心做,才能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溫暖。
“沒事找事”,更要在發展大局中“找突破”。面對產業升級、項目建設的硬骨頭,等政策、看風向只會錯失機遇。有的縣區滿足于“完成年度指標”,推推動動、不推不動;有的縣區卻主動對接科研院所和相關部門,主動謀劃推動產業鏈延伸。兩種態度,高下立判。發展如逆水行舟,唯有主動找項目、找思路、找伙伴,才能把“潛力”變成“實力”。
當然,“找事”不是瞎折騰,核心是“干成事”。這需要領導干部既要有“逢山開路”的闖勁,也要有“繡花功夫”的細勁。遇到矛盾不回避,碰到難題不繞道,像解數學題一樣拆解問題:企業缺資金,就對接金融機構搞“銀企對接會”;鄉村缺人才,就琢磨“鄉賢回流”政策;民生有短板,就列清單、定節點、抓落實。
如今的鐵嶺,正需要一股子“沒事找事”的精氣神。少些“穩坐釣魚臺”的懈怠,多些“事事放心不下”的責任;少些“等指令再行動”的被動,多些“不等不靠謀發展”的主動。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時代的賽道上跑出加速度,讓實干擔當成為鐵嶺干部最鮮明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