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人看晉城:行走太行 照見遼西
七月的晉城,像一卷被太行山風徐徐攤開的古畫。當我隨“2025文旅高質量 站長看晉城”的隊伍穿行于這方山河之間,清涼的風,“晉善晉美”的人文與自然景致,以及宋金與遼金的文化的時空互文,在我的腦海中不斷涌現。

玉皇廟二十八宿彩塑的衣袂似乎仍在眼前翻飛,王莽嶺的云海在腳下無聲奔涌。立于錫崖溝壁立千仞的掛壁公路之側,觸摸高平中廟村石墻的溫度,凝視鐵佛寺二十四諸天凝固的驚雷之勢,皇城相府《再回相府》的燈火在夜色里流淌成河——一種熟悉感如藤蔓纏繞心頭。
這熟悉,并非景物相似,而是文化血脈在深處隱秘的共振。太行山陘鎖鑰之地的晉城,與山海之間遼西走廊的故鄉遼寧,在歷史的經緯上,竟有如此深邃的回響。

晉城之行,是一次向中華文明腹地的虔誠叩訪。玉皇廟元代彩塑二十八宿,衣紋流轉間是星辰墜入凡塵的永恒瞬間,那份線條的張力與氣韻,竟讓我瞬間魂飛遼西義縣奉國寺——大雄殿內七尊遼代巨佛的沉靜,同樣以木石承載著信仰的磅礴重量。

大陽古鎮震天的鑼鼓與飛濺的鐵花,是黃河農耕血脈的熾熱噴薄,這喧騰的生命力,何嘗不與遼西大地上高亢的二人轉、粗獷的海城高蹺遙相呼應?同為煙火人間,共此慷慨歡歌。

太行絕險,鍛造了晉城風骨。王莽嶺的嶙峋脊線刺破青天,錫崖溝掛壁公路則如一首鐫刻在絕壁上的壯烈史詩。村民三代人、三十年,以血肉之軀在垂直崖壁上鑿通生路。這愚公移山般的堅韌,這向死而生的太行精神,猛烈撞擊著我的胸膛。

剎那間,眼前浮現的是遼西走廊上另一條“通天路”——遼寧錦州北鎮醫巫閭山那蜿蜒于峭壁的古老石徑,同樣承載著闖關東先民的血淚足跡。山海關的雄峙與閭山的險峻,共同鑄就了這條溝通關內外的咽喉要道。行走其上,仿佛能聽見歷史深處車輪的轔轔回響,那是中原的粟黍與關外的皮貨在遼西走廊上千年不息的交換,是農耕的犁鏵與游牧的馬鞍在此碰撞融合的壯闊和聲。
最令人動容的,是那些從歷史深處走來,又在當代重煥光彩的古老遺存。高平中廟村,炎帝廟的肅穆古意與新農居的勃勃生機奇妙共生;喜鎮蘇莊,明清院落群在活化利用中低吟著往昔的富庶風流。

這不正是文化“活態傳承”的生動范本?它如明燈照亮前路,為遼西走廊上的興城古城、朝陽南北塔群的保護與重生,提供了可資鏡鑒的晉城智慧——讓古建筑不只是沉默的標本,而成為流淌著現代生活韻律的“生命場”。

當踏入高平鐵佛寺那方幽暗的殿堂,二十四諸天明代彩塑驟然撞入眼簾。怒目金剛的威猛仿佛能劈開混沌,低眉菩薩的悲憫足以撫平世間一切褶皺。

這攝人心魄的力量,瞬間打通了時空的阻隔,讓我仿佛置身義縣奉國寺大雄殿內。遼代七佛那穿越千年的沉靜凝視,與眼前明塑的飛揚神采,雖隔數百年風煙,卻共享著同一種源于中華大地的雕塑魂魄——那是工匠以泥胎木骨,將信仰與敬畏熔鑄成的永恒豐碑。晉東南的匠心與遼西走廊的巧藝,在此刻完成了跨越山河的精神對望。

皇城相府的氣象萬千,將晉城之行推向了高潮。晨曦中莊重的開城儀式,旌旗獵獵,鼓角相聞,瞬間將人拉回陳氏家族輔弼帝業的顯赫時空;夜幕下《再回相府》的沉浸光影,則以現代之筆,飽蘸深情地續寫著庭院深深里的離合悲歡。郭峪古堡的城垣箭樓,蟒河峽谷的碧水幽潭,九女仙湖的煙波浩渺,無不訴說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文脈與靈動的自然。


這“活化”歷史的磅礴手筆,在我心中激蕩起關于遼西文化走廊未來的無限遐思:興城古城的巍巍城墻,是否也能在沉浸式演繹中重現袁崇煥鎮守遼東的凜然浩氣?牛河梁紅山女神那神秘微笑籠罩的祭壇圣地,能否以更富創意的形式,向世人訴說五千年前中華文明晨曦初綻的輝煌?皇城相府的光芒,正為遼西的文旅融合之路點亮了一盞引航燈。


六日晉城,步履匆匆,心潮難平。從玉皇廟的星宿到鐵佛寺的諸天,從錫崖溝的絕壁到皇城相府的深院,每一次駐足,都是一次文化基因的辨認與喚醒。太行山陘的晉城與遼西走廊,雖山河遙望,卻共享著中華文明最深邃的密碼:共享“走廊”的宿命與榮光。

晉城扼守太行陘,是中原踏入三晉的門戶;遼西走廊依山傍海,是溝通關內外的咽喉要道。兩者皆是文明碰撞、交融、衍生的熔爐。宣傳的妙筆,應共同講述這“走廊上的文明交響”——晉城古堡群(皇城相府、郭峪)的森嚴壁壘,與遼西興城古城、北鎮廟的雄關氣象,恰可聯袂譜寫一部“中華古建(堡)的南北二重奏”,讓世人聽見磚石木瓦間回響的營造智慧與家國情懷。

我們共享文明源頭的圣火。晉東南高平,炎帝稼穡的傳說世代相傳;遼西牛河梁,紅山女神像默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這是深植于民族血脈的“雙源記憶”。兩地聯手,足以策劃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之源對話”,用考古實證與神話傳說共同夯實我們最深層的文化自信。

我們更應共創文旅聯動的未來。讓晉城太行古堡的厚重、冶鐵技藝的傳承,與遼西紅山文化的探秘、遼金歷史的鉤沉、濱海長城的風情深度交織。一條“穿越太行·溯源遼西”的文化探尋之旅,足以吸引渴望精神深度的行者,在行走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與統一。晉城民宿活化古村的經驗,更是遼西鄉村文化振興的他山之石。

離開九女仙湖的那天,陽光透著薄霧,輕籠湖面。丹霞赤壁倒映水中,宛如大地熾熱的心跳。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遼西走廊努魯爾虎山的秋色,同樣濃烈似火。山不同形,水不同源,然而那赤誠,那堅韌,那對腳下土地深沉的熱愛與守護,何其相似!太行山的風,終將吹過遼西走廊的田野。晉城六日,不是旅程的終點,而是一條更寬廣的文化協作之路的起點。

作為文化信使,我愿傾力搭建這座無形的橋,讓太行山陘的古風,與遼西走廊的海韻,在新時代的敘事里激蕩出更加雄渾壯麗的中華和聲。這文明的江河,終將在我們共同的守護與傳揚中,奔向更浩瀚的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