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國界的智造對話:中俄青年共繪全球制造業數字化未來新圖景
當華晨寶馬鐵西工廠的工業機器人完成最后一次精準焊接,當沈陽昇騰人工智能生態創新中心的數據流刷新實時監測曲線,一場始于遼寧大學的跨國實踐,為全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寫下了生動注腳。2025中國政府獎學金國際暑期學校暨遼寧大學“中國制造企業的未來”數字化轉型專題調研實踐營的落幕,不僅標志著一段22天的探索旅程告一段落,更見證了一場跨越中俄的智慧碰撞——在這里,產業實踐與學術思考交融,技術革新與文化理解共生,為全球制造業的未來變革埋下了充滿活力的種子。
從車間到課堂:數字化轉型的“中國樣本”照亮全球路徑
寶馬沈陽鐵西工廠的智能生產線上,每一臺工業機器人的運作軌跡都鐫刻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躍遷密碼。當來自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國立大學與貝加爾國立大學的25位留學生凝視著大數據屏幕上跳動的生產參數、物聯網系統中互聯互通的設備節點,他們看到的不僅是東北汽車產業的升級圖景,更是全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中國方案”。


這正是實踐營的核心價值所在——以遼寧大學“應用經濟學”世界一流學科為支點,將企業車間變為“移動課堂”,讓學術研討扎根產業土壤。從沈陽昇騰人工智能生態創新中心的前沿技術演示,到遼寧省博物館里工業文明與歷史文脈的對話,實踐營構建的“學術研討+企業參訪+文化體驗”三維體系,打破了理論與實踐的邊界。俄羅斯留學生在撰寫行業調研報告時,將寶馬的人工智能調度邏輯與俄羅斯制造業的轉型需求相對照;在制作短視頻記錄實踐點滴時,用鏡頭語言解構“大數據驅動效率革命”的普適性規律。這種“沉浸式調研”讓“數字化轉型”從抽象概念變為可觸可感的實踐路徑,為全球產業變革提供了兼具在地性與國際性的參考樣本。

青年為橋:技術對話背后的文明共鳴
當《喀秋莎》的旋律在國際教育學院的金色大廳響起,當中俄學子圍繞“智能制造的未來發展”展開激烈討論,這場實踐早已超越了技術交流的范疇,成為一場深植文明理解的對話。實踐營里,行業調研報告成為技術交流的載體,短視頻作品化作文化傳播的窗口,而中俄學子交換的明信片和徽章,則是友誼最生動的見證。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深化,正需要青年一代用專業智慧搭建“技術橋梁”,更用文化共情筑牢“心靈紐帶”。

俄羅斯學生Polina在結營答辯中說道:“寶馬工廠的物聯網系統讓我想到貝加爾湖畔的礦產資源監測網絡,技術的本質是連接——不僅連接機器,更連接人與人?!边@種感悟的背后,是實踐營精心搭建的“青年對話場”:學術沙龍里,中外學者引導學子從“應用經濟學”視角剖析產業政策差異;企業研討中,兩國學生分享中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異同;文化體驗時,沈陽故宮的榫卯結構與俄羅斯傳統木構建筑的工藝對比,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跨越語言壁壘。
教育賦能:高校作為全球創新生態的“連接器”
這場實踐的深層意義,在于勾勒出高等教育賦能全球產業變革的新范式。遼寧大學依托“應用經濟學”世界一流學科優勢,聯動商學院與國際教育學院,將學術資源轉化為“跨國創新引擎”:一方面,以寶馬、昇騰人工智能生態創新中心、博宇集團、伊利乳業等企業的轉型實踐為案例,讓學科理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煥發活力;另一方面,通過與俄羅斯高校的深度合作,將“中國經驗”轉化為“國際共識”,推動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的跨國融合。

結營儀式上,俄羅斯領隊教師RODIONOVA OLGA的話道出了本質:“這些寶貴的經驗為學生們提供了知識與實踐生動聯結的真實案例,也點燃了他們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靈感?!边@背后,是高校作為“全球知識樞紐”的擔當——既扎根本土實踐,提煉可復制的轉型經驗;又敞開國際大門,讓智慧流動形成創新合力。

當最后一張合影定格下中俄學子的笑臉,這場實踐的價值才剛剛開始生長。它印證了一個真理:全球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從來不是孤立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需要跨越國界的智慧接力。在遼寧大學搭建的平臺上,中俄青年以實干探索產業未來,以真誠增進文明互信,為全球數字化變革注入了青春動能——這,正是“中國制造企業的未來”最動人的圖景,也是教育對世界的深情應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