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地龍舟:錫伯族端午節里的重頭戲

扔布猴、吃錫伯大餅、劃泥地龍舟……
每逢端午節,錫伯族都會用這些特色民俗歡度端午。沈陽市沈北新區是全國最大的錫伯族聚居區,有2個錫伯族聚居街道,27個聚居社區,全區錫伯族人口近3萬人。如果您端午節來到沈陽,可以到這里感受一下錫伯族的端午節特色民俗。
錫伯大餅里有“天地”
5月18日,采訪車開進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隨處可見錫伯族元素。這里是沈陽錫伯族聚居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錫伯族夫妻永挺挺、吳景景正在他們剛剛建好的“錫伯族夫妻小院”里制作錫伯族端午特色美食——錫伯大餅。
永挺挺和吳景景都是80后,作為西遷戍邊錫伯族人的第11代后人,他們聽著祖輩西遷的故事長大。2023年9月1日,永挺挺把三個娃娃托付給父母,帶著吳景景策馬揚鞭、尋根沈陽,如今他們已經在沈陽定居生活了。
在小院的門口記者就聞到了肉香,原來鍋里燉著肉。永挺挺說:“你們有口福了,一會我們就制作錫伯族端午美食——錫伯大餅。錫伯大餅,現吃現烙,夾著辣椒和韭菜拌成的醬,再來上一口肉湯,老香了!”
錫伯大餅雖然是一種美食,但是背后是錫伯族對自然的敬畏。錫伯大餅用錫伯語叫作“發拉哈額分”,用面粉、堿面和清水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在平底鍋里小火慢烤,松軟勁道,散發著濃濃的面香味兒。餅分為正反兩面,帶有大的烙制花紋的一面稱為“天”,另一面花紋較小的叫作“地”,擺盤時必須“天”朝上、“地”朝下,夾上自己喜歡的菜和醬,與東北的熏肉大餅和陜西的肉夾饃有點兒異曲同工之妙。
扔布猴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愛
走進永挺挺和吳景景的家,一股熱氣撲面而來,萱萱正帶著雙胞胎妹妹琪琪、遙遙,光著小腳丫在客廳里玩耍。記者注意到,孩子們肩頭有一個小布猴。
永挺挺說:“端午節用錫伯語說是‘孫扎拜義車孫扎’,意為五月初五。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家家門上插艾蒿,人們都喝雄黃酒,并給小孩嘴上也抹一點兒。錫伯族在節前半月都喜歡在孩子的肩背上系上用各種彩布、絲線縫制的小猴子。到端午這天,將布猴子投入河中,以表示除災避邪。年輕人還要相互潑水,去郊外野游和舉行賽馬、摔跤等體育活動。我家孩子身上的就是小布猴?!?/p>
沈陽師范大學教授李云霞研究了多年少數民族的民俗,她說:“扔布猴是錫伯族特有的一個民俗,一般布猴都是家里的老人制作,這代表著長輩對晚輩的愛,保佑他們平安健康?!?/p>
記者在村里的小廣場,還看見一群正在射箭的年輕人。原來,這也是錫伯族端午節民俗之一。錫伯族人依靠漁獵為生,弓箭成為他們狩獵的主要工具。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錫伯族人積累了豐富的弓箭制作經驗,并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制作技藝。端午節,錫伯族還會舉行射箭比賽,一方面鍛煉年輕人的射箭技術,一方面希望他們勇往直前。
泥地龍舟成為文旅新項目
離開了“錫伯族夫妻小院”,記者又來到了稻夢空間。在這里記者探訪了錫伯族端午節的重頭戲——泥地龍舟。
多次策劃泥地龍舟節的稻夢空間總經理趙愛軍表示:“我們錫伯族的龍舟不是在河里,也不是在江里,泥地龍舟其實是在稻田里比賽。錫伯族人將傳統的運苗船裝飾改造,做成泥地龍舟,參賽選手們則依靠單片槳葉,反方向劃行,推動長10米、寬1米的龍舟向前行進。槳劃下去,水下是厚厚的泥漿,劃起來會非常地費勁,也非常地耗費時間。劃手們都在奮力向前劃行,真是力量和協作的比拼。錫伯族人是最早在東北種植稻米的民族之一,從‘弓馬漁獵’到‘墾土耕田’,我們非常熱愛腳下的黑土地。泥地龍舟表達我們對土地的熱愛,祈求豐收的寓意?!?/p>
目前,稻夢空間正在為今年的泥地龍舟大賽
端午節里,錫伯族還會舉行嘎拉哈、頂雞蛋、包粽子等很多與錫伯族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