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醫學教育,引領實踐教學改革——大語言模型驅動醫患溝通新范式,助力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的浪潮中,中國醫科大學再次引領醫學教育改革新風向。該校成功研發出基于大語言模型的“切問”病史采集與醫患溝通平臺。這一創新成果不僅破解了傳統醫學教育中的資源、評價與培養難題,更標志著醫學教育向智能化、標準化邁進了一大步。

政策護航+技術突破:AI病史采集和醫患溝通平臺應運而生
醫學教育面臨著資源分布不均衡、臨床實踐機會不充分等挑戰。中國醫科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新醫科”建設號召,依托醫學教育評價與改革研究院曲波教授主導的醫學教育評價改革框架,由第二臨床學院于宏教授牽頭,聯合多學科團隊展開技術攻關。
“切問”平臺的核心技術源自團隊此前開發的“人工智能標準化病人(AISP)”系統。通過引入大語言模型,該平臺可提供百余種真實醫患互動場景,既能生成從簡單問診到復雜溝通案例,也能準確評估學生的問診邏輯、溝通技巧及人文關懷能力,實現從“單向練習”到“自適應學習”的跨越。


破解三大痛點,賦能公平教育
該平臺目前已在全國十余所高校試點,累計服務師生超5000人次,其創新價值體現在三方面:
1資源普惠:云端部署支持多終端訪問,讓偏遠地區醫學生也能獲得高質量訓練機會,助力優質資源“下沉”。
2科學評估:AI算法從問診準確性、術語規范、情感響應等維度生成報告,推動考核從“經驗主導”轉向“數據驅動”。
3跨界融合:研發過程整合臨床、計算機、教育測量學等多學科,既培養醫學生AI素養,也促進“醫學+”復合型人才培養。
產學研協同,構建智慧教育生態
中國醫科大學將“智慧教育”納入“十四五”規劃,設立專項基金支持AI醫學教育項目。學校領導為項目協調臨床資源與技術支持,華為提供算力平臺并參與系統優化,沈陽工業大學軟件學院助力系統開發,形成“院校主導、產教融合”的創新模式。
“醫學教育正從‘經驗傳承’邁向‘智能共生’?!比A為算力平臺人才生態總監劉麗麗評價道,“‘切問’平臺不僅提升教學效能,更為健康中國戰略輸送兼具專業與創新能力的新時代醫學人才?!?/p>
展望未來:從教學工具到行業標桿
目前,“切問”已應用于臨床課程與技能考核,下一步將拓展至兒科、精神科等??祁I域,并融合VR技術打造沉浸式訓練環境。團隊還計劃聯合國內專家和行業協會制定AI輔助病史采集和醫患溝通訓練標準,推動醫學教育規范化發展。
于宏教授表示,未來醫生需兼具醫學 expertise 和AI literacy?!扒袉枴辈粌H是教學工具,更是醫學生觸摸前沿技術的窗口。
中國醫科大學的這一創新實踐,為醫學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范本。隨著技術迭代與應用深化,該平臺有望成為醫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為“健康中國”戰略注入強勁動能。(供稿人 楊海賓AI)

















